找到相关内容88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刘长乐:跨越文化、地域与民族的智慧传播

    东方相距甚远。我认为,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寻求被他文化的理解,需要泰戈尔、费正清和林语堂、胡适那样学贯中西的大思想家、宗教上师、大作家、大画家、大音乐家和大翻译家。文化巨子标志着一种文化的高度和影响力,标志...

    刘长乐

    |刘长乐:跨越文化、地域与民族的智慧传播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04773851.html
  • 长生不老?揭秘人能活到257岁的秘诀

      萧克将军102岁高龄仙逝,可谓长寿,按照庄子的标准,他享了上寿。   我见过最长寿的老人是海宁章克标先生,我到上海拜访他的时候他已经103岁了,健谈、声音亮而尖,总是笑,谈了两个多小时,临走的时候他还非要送我到门外头,站在门洞那儿向我们远远地挥手。章老一生有几个值得称道的事儿,除有名的《文坛登龙术》外,用晚年跟他来往密切的书画家蒋山青先生的话说:他和郭沫若同过学、和鲁迅打过笔仗、林语堂给他...

    佚名

    |秘诀|长寿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8/10/22052831192.html
  • 理雅各与《佛国记》

    辜鸿铭说:理译是“一打冗长的巨著。不管质量如何,其劳动量肯定是大的惊人。面对这些巨著,我们几乎害怕谈论。”(1)人云:“理氏的译风是学者化的,用六字概括,即:冗长、呆板、如实。”林语堂认为:理译如诗经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5054630.html
  • 三读〈李龙眠画罗汉记〉

    毋庸置疑地,宋朝是个三教合一的时代,在那时即便群儒所推崇的理学,亦深受佛学影响,儒佛之间断非理学家所宣称的壁垒分明。流风所及,文人对佛学亦往往采取接受且修习的态度,林语堂曾对彼时佛教风气之盛有一精辟...

    陈一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4067579.html
  • 释源溯

    佛教如丸走坂地发展,审时度势是它的高明之处。博古通今的林语堂如是说:“佛教以两种性质征服中国,他的哲学性质适应学者,他的宗教性质适应民间。”弘一法师说得更为直接:“念佛不忘救国,救国不忘念佛。”爱国、...

    蔡飞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60670334.html
  • 论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

    结缘的就达134位。它们包括鲁迅、周作人、老舍、曹禺、冰心、许地山、丰子恺、郭沫若、郁达夫、茅盾、沈从文、徐志摩、戴望舒、朱自清、林语堂、张爱玲、萧乾、宗白华、夏沔尊、施蛰存、金庸、林清玄等。可以说,可...

    蒋守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5070636.html
  • 丰子恺散文中的佛教意识

      丰子恺散文中的佛教意识   作者:郭青格   丰子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令人景仰的地位。他不仅是位画家,其漫画脍炙人口,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,其文风格独特,集儿女情趣与人生哲理于一体,显示出淡泊平和,雍容恬静的大家风范。丰子恺是20年代后期以画家身份客串文坛的,当时散文大家林立,如周作人的平和冲淡,梁实秋、林语堂的隽永幽默,鲁迅的冷峻深沉,而丰子恺的系列散文《缘缘堂随笔》之所以能...

    郭青格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195191.html
  • 谈“空即是色”

    谈“空即是色”  澹思居士著  去年七月间,林语堂先生在中副写过一篇“色即是空”,曾经引起不少读者们的反感,如台北的“现代”,台中的“菩提树”,菲律宾的“大中华日报”等,均著文作过批评。林先生是以...。林语堂先生的文章,也可以说是一种玩笑,不过,开的比把“色”看做女人,稍为高了一点,可惜,把“空”仍是当作乌有。这不知是方块文字的“空”,本义上就只有“虚无、乌有”义,还是现代的读书人,就只知道“空”...

    澹思居士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1048941.html
  • 禅与诗画--中国美学之一章(2)

    阶段,三是直觉的阶段。西方不幸停滞在逻辑的阶段,印度则经过逻辑而抵达思辨的阶段,中国则未必经过逻辑或思辨的阶段,早就一跃而臻抵直觉的阶段”(此原载菲律宾大中华日报上,后收入林语堂先生“无所不谈二集”...Chinese Landscape-Painting: The Golden Age一英文演讲稿,在第四至五页的注解中,亦收罗各家的英译,且较详尽。林语堂先生于民国五十六年在伦敦出版的The ...

    刑光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2044301.html
  • 意境内涵的文化学阐释

    融化在音乐美的节奏和旋律中。这就是人与自然、文化与艺术的审美统一,即在人生和文化里充满了美的意境。  钱穆先生说,诗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代表;④林语堂先生说,诗是中国人的宗教。[6]上古时,诗、乐、舞...土壤里,也必然会产生“情景交融”的艺术意境。  4.中国艺术家宠爱自然的独特的心理素质,决定了中国艺术的“取象”对象,以及意境的创造方式。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,“中国的艺术家是这样的一个人:他与自然和睦...

    古 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3161309.html